胡婷婷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钱钟书、杨绛和女儿钱瑗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和睦、生趣及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根据支部的安排,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谈谈这本书。
一、作者简介
1、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本名杨季康,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被尊称为杨绛先生,是因为人们由衷地敬仰她的学识、品德和修养。代表作有:《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堂吉诃德》等等。
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90高龄的杨绛女士出席了捐赠仪式。杨绛女士在仪式上谈到,她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代表她自己、已经去世的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瑗向母校捐赠的。她说:"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是我们一家三个人的意愿。在钱钟书已经病重时,我和钱瑗到钱钟书的病榻前,我们商量好了,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谈到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杨绛指出:"'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升学很方便,可是贫穷人家的儿女,尽管他们好读书,而且有能力好好读书,可是他们要上中学就有种种困难,上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好读书'奖学金就是要鼓励、帮助这些家庭贫寒的学生。"
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2、丈夫: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先生,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8岁。代表作品有:《围城》、《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 《管锥篇》等。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他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3、女儿钱瑗
钱瑗别名圆圆,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1997年3月4日,因患脊椎癌去世。
钱瑗从小聪慧过人,勤思考、爱学习,有爱心。面对病痛的折磨,不肯认输。她从不以家庭背景骄人,只是非常感激父母给她的不言之教。
二、内容简介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相继去世后,写下了她们一家人的经历。没有华丽的篇幅,没有说教,也没有了跌宕起伏的剧情。短小的篇章,朴实的文字,从我们之前所接触到的一个虚幻的框架,从而转入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这让《我们仨》的故事距离我们好似并不遥远,它不像是一部遥远的回忆,它更像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自我叙述。
作品的三个部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整体。书的前两个部分,写的是梦。“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个“梦”,便是作者痛苦而又深远的时光。在梦中,杨绛先生一直前行于一家的聚散之中,跟家人在驿站上相聚相离。作品的第三个部分,采用了回忆的手法,将整个家庭几十年的小事娓娓道来。她回忆三个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往事,虽有淡淡的哀愁,但是却呈现出哀而不伤的基调,令读者动容。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普通而又高尚的知识分子家庭和睦的日常,领略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慕名利、不图虚荣的高尚情怀。正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读书体会
1、人情的坚守
《我们仨》真实记录了一家三口亦师亦友的和谐生活,三个人互相陪伴的过程也是共同成长的过程。书中记录了三个人几次离别与聚首,亲情和爱情始终将三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身上既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淡泊高雅,又展现了普通人对于亲人浓厚的爱。钱、杨二人从青年时期相依相偎,到中年“文革”时期聚少离多,再到晚年时期彼此陪伴。钱钟书有言“从此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因为越感到时间的紧迫,越会珍惜在一起的最后的日子。用杨绛的话概括钱钟书就是一生痴痴傻傻,对生活上的事似乎是一窍不通,但却治学严谨而且博学好涉猎。杨绛并不求全责备,钱钟书会划火柴了、会做早餐了,都曾使她得到满足。女儿和钱钟书每天嬉笑玩闹,搞恶作剧更是使家里时时充满着欢声笑语。情感的陪伴使三个人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也培养了三个人善良而宽容的性格。
2、理想的坚守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理想的化身。他们面对人生的艰辛依然能够坚守理想与信念,成为国家的脊梁。《我们仨》中,杨绛展现了博大的家国情怀,虽然经历过多次变故,但是认真而严谨治学精神从没改变,对祖国的情感始终如一。她们都爱好读书。在“文革”时期,杨绛和钱钟书依然阅读了大量书籍,钱钟书写作管锥篇,杨绛翻译堂吉诃德,她翻译的版本被读者评为“最喜爱的版本”,畅销不衰。两个人每天最高兴的就是一起读书,一起工作。
他们从不追逐名利,也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在书籍的世界中找到了自我,找寻了理想,内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都不屑。人生已经修炼到如此的境界,这一定有书籍涵养的功劳。书籍往往能够让人心境开阔,平静地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而这份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所不能替代的。她们注重追求自然,以读书治学为乐,尽最大可能在嘈杂的尘世避开喧嚣,获得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到一百多岁的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勤奋治学,这是对读书治国的理想的坚守。她曾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所以他们能够在留学后毅然返回祖国,能够在艰苦的“文革”岁月依然严谨治学,能够在老年继续创作,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输出正确的价值理念。杨绛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不图名利,不愿以两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奖学金,并将所有的版权经费都转让出去作为奖学金发放,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阅读书籍,成就梦想,造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