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张蒙蒙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市委编办 发布时间:2021-09-18 17:07
[字体: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

                   张蒙蒙

这本书的封面是用一支铅笔勾勒出大山的轮廓,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林飞去。封面上有个单词,Educated是一个被动词,有受过教育”和“教养”的意思。既传递一种结果,又表达一种状态。

英文原版的《Educated》当时已经一定知名度,翻译成中文,起初有很多版本《教育改变人生》《教育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这些译名直白、约定俗成,将故事引向一个方向——成功。还有葡萄牙语版《大山女孩》,瑞典语版《我所学到的一切》,德语版《释放:教育如何向我打开世界》,俄语版《学生:背叛,为了找到自我》。这些改变原词的译法,确实少了一种东西,也可能是各国语言译来译去的理解偏差,让词语丧失了原本的力量。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知道,这不是一部励志鸡汤文学书,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她的成功。关于书名,当时编辑部门与作者反复沟通商讨,因为中文版的译名双方纠结大半年的时间。作者想强调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得与失之间两难的境地。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在作者塔拉人生中其实有一本很重要的书,那就是圣经,在这本书中也是被多次提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似乎是一个“不常见”的组合。初读有一些拗口,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可能会有点儿迷茫。但当你读了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塔拉的故事是从描写故乡的山峰开始而且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也落在“山”上。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巧合。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下面介绍一个作者,作者是塔拉.韦斯特弗,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美国的历史学家、作家。17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累计80周。2019年塔拉.韦斯特弗因为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山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们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一对父母、七个孩子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助产士兼药剂师。塔拉家庭中的所有人都在为父亲吉恩工作,塔拉在十七岁之前也是如此。或是跟随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他们与世隔绝,相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每天都在囤积物资,做生存准备。

这本书讲述了塔拉的四段人生,山里、山外、挣扎、接纳。刚才提到这个家庭很特殊,生病、受伤从不就医。令这个家最与众不同和很让人惊讶的就是:孩子们不去上学。想象我们多数人遵循的成长轨迹就是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塔拉的成长经历就更离奇,她的童年只有废铜烂铁、桃子罐头、枪支弹药。没有读书声,更没有大学的影子。她一度认为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她的人生不由她选择,一切都是父亲的奇怪信念:学校是洗脑,送子女上学便是将他们交给恶魔。父亲吉恩要求她在废料场拆解报废汽车,爬到铲车顶上倾倒废金属,在哥哥卢克的胳膊被铰钢铁的大剪刀铰伤后接替这个恐怖的工作,甚至还要求她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上30英尺高的地方。在塔拉的原生家庭里,父亲吉恩就是老板,掌控着一切,不论是他没有取得经济独立的孩子还是他靠传奇般的影响力打开精油销路的妻子法耶。吉恩如此专制而且偏执地掌控着家庭的收入和支出,他将联邦政府想象为假想敌,他生活在世界末日的恐惧之中,不断用废料场和精油生意的收入来储备食物、枪支弹药、汽油等物资。他用自己偏执的信仰为自己建了一座巨大的迷宫,也让他的家人都迷失在了里面。

父亲偏执狂热,母亲顺从隐忍,一家人伤痕累累,塔拉帮爸爸干活从挂车里摔出来、钉子在腿上扯开了一道大口子,因为爸爸执意要走、天都黑而且还要开了12个小时的车、不幸一家人遭遇车祸,肖恩从叉车的托盘上坠落摔成脑震荡、哥哥卢恩因裤子被汽油浸湿导致烧伤肖恩骑摩托车车祸,但他们仅靠母亲收效甚微的草药治疗,将体会苦难视为一种赐福。

随着塔拉步入青春期,父辈主张的开始在她心中动摇。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的几乎要将人脑袋咬下来的剪刀;哥哥肖恩,屡屡出现暴力倾向,把她的头按进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母亲无视她所受的委屈选择沉默。

家的形象变了。她的哥哥泰勒通过自学离家上了大学,为她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废料场沉闷危险,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她的不同的世界?

当她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将第五百块钢扔进分类箱时,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

那时她只有十六岁,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收获了一个奇迹:大学入学通知书。

十七岁,她才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对她来说,大学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论文是什么东西,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错认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认识“大屠杀”这个词,以为犹太人被杀害不过五六个人的规模

她上课几乎一动不敢动,一直盯着鞋子,不敢抬头,总会有人盯着,好像是个怪胎。她生活中处处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起初没有朋友,与室友相处艰难。她不明白同居一个屋檐下需要承担家务、如厕后要洗手这样简单的道理,因为她就是被那样教育长大的: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

但是,在这里塔拉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克里博士,克里博士慧眼识珠,塔拉才可以一路披荆斩棘。尽管她身在大学,但是部分的她仍未走出大山,仍未找到摆脱父母教诲的所谓真理、开始全新生活的勇气。

她被自己从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两个人:一个被家庭紧紧捆绑,不舍离去;另一个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塔拉凭借自己的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她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然后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塔拉的求学之路愈见光明,她一步一步重塑自己的人生,然而付出的代价是认为是家庭的背叛者

肖恩的暴力给塔拉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伤害,以至于她用了整整十年才从这段经历的创伤中走出来。多年以后,塔拉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姐姐奥黛丽、肖恩的妻子埃米莉都经历过这些。而当长大后的塔拉鼓足勇气与奥黛丽一起跟肖恩对质的时候,却没有从父亲、母亲那里获得支持——因为父母一直在偏袒和纵容着肖恩。这让本是受害者的塔拉又陷入家庭的孤立之中,四面楚歌,甚至最后连姐姐奥黛丽也背叛了她

那段时间塔拉差点毕不了业,她没有精力写论文,分离之痛让她一度发疯,整夜做噩梦尖叫,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梦游狂奔。

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塔拉终于做出了选择,她选择了重塑自我——自己定义自己的过去。 她在剑桥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或者说,她变成了一个相信自己属于剑桥的人。她对家庭长久以来的羞耻感几乎在一夜之间蒸发了。她开始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 她向朋友们坦承,她从未上过学。她向朋友们描述巴克峰,描述那里众多的废料场、谷仓。她甚至告诉朋友们,麦田地窖里装满了补给品,旧谷仓附近埋着汽油。她为自己创造了一段新历史。她成了晚餐上备受欢迎的客人,讲述着各种趣闻轶事:打猎骑马、拆解废料、扑灭山火。

尽管塔拉的经历具有独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问题却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孩该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要怎样平衡?

其实,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

但是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出难以修复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

这本书不到20万字, 是一部回忆录式的伤痕故事,像揭开血淋淋的伤疤一样,将一个姑娘血肉模糊的过去暴露在读者眼前。这又是一部自传式的励志故事,将一个姑娘挣脱原生家庭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读完此书的第一反应都是震撼。震撼于塔拉那些与众不同的故事——拆废料、驯服野马、能量疗法、开着卡车的州际旅行塔拉的故事太独特了,她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震撼而又真实残酷的美国西部。 如果说塔拉独特的故事和跌宕的情节起伏是在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那么作者对人物心理蜕变历程的刻画则是引爆了一连串核弹,颗颗都炸在读者的心中。

第二个感受就是引路人——泰勒第一遍读到“献言”部分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里只是简单地写着“献给泰勒”,顺手就翻过了。但看完全书后,我又猛然想起了这句话,泰勒对塔拉来说真的太重要了,他是那个一手将塔拉带出家庭牢笼的人。泰勒启蒙了塔拉,他唤醒了塔拉学习的欲望,也给塔拉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他自己买来教材,利用工作间隙在家自学,参加考试考入了大学,最重要的是他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家庭,独力去面对生活。 泰勒起身要走。“外面有一个世界,塔拉,”他说,“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第三个感受就是定义历史的女孩塔拉拿着厚重的手稿走回宿舍时,想起克里博士的一次讲座。讲座一开始他就在黑板上写道:“历史是由谁书写的?” 塔拉曾经一直生活在父亲吉恩的定义中。他们用自己的偏执和狡辩篡改了塔拉的过去,塔拉那些真实地恐惧和向往被他们牢牢地锁在光照不到的心底。甚至连塔拉自己都曾背叛了自己,她在强大的控制与恐惧的震慑下背叛了自己。如果塔拉没有离开这个家,那么她一定会活得像母亲法耶一样,甘心做一个桑丘式的人物,忠诚地追随着堂吉诃德一次又一次地冲向荒唐的风车。但幸运的是塔拉选择了求学,她也因此而拥有了洗涤思想污垢的机会,最终可以重塑自我。

第四个感受就是教育的力量可以说在塔拉突破桎梏,重塑自我的路上,教育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鸡汤,不在励志,而是在于向世人展示教育的力量。它像一把刀,直面血淋淋的恐惧,冷静地解剖人性的邪恶和偏见。它又像太阳,给塔拉带来无穷无尽自信的能量,慢慢抚平心中的创伤。 在塔拉的求学之路上,很多师者功不可没。但斯坦伯格教授、克里博士这两位最让人心生敬意。他们有着仁者之心,又有着智者之慧。

“你不是愚人金,只在特定的光线下才发光。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