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从诗歌看历史——《中华史纲》读书体会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市委编办 发布时间:2019-12-31 09:00
[字体:  ]

从诗歌看历史——《中华史纲》读书体会

刘社教

根据PPT内容整理



据国内一些国学专家讲,中国文学史上有三首诗写得最好一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代),一为吴梅村的《圆圆曲》(明末清初),一为曾缄的《布达拉宫辞》(现代)

一、白居易的《长恨歌》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疆域由于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开元年初,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同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思有所作为,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统治期间(705-712年)。统治局面极不稳定。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政权,朝廷大臣也分为几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采取了许多改良措施。把武﹑韦及太平公主的余党都加以杀戮或贬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试﹑摄﹑判﹑知官(非正职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简,将宰相员额由睿宗时的十余人减少到两三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用恩礼优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却不给他们以实职,从而削弱了皇室内部发动政变的政治基础。 对那些自恃对玄宗有功而邀求权位的功臣(如刘幽求﹑钟绍京﹑王琚等)坚决予以贬斥。 对有才干的宰相任用不疑,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执行上述三项政策,又沙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

疆域在其鼎盛时的公元7世纪,中亚的绿洲地带亦受唐支配,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 (一说1239万平方公里)。据保守估计,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梨花颂》为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是梅派名家梅葆玖大师的经典曲目。大唐贵妃是关于杨贵妃的故事,结合梅派剧目《贵妃醉酒》及《太真外传》而成。

   唐玄宗李隆基,也就是梨园始祖唐明皇,和他的妃子杨玉环(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杨贵妃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唐明皇文治武功,还能演戏司鼓。杨玉环天生丽质,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统领后宫。杨玉环初见唐玄宗时,衣道士服,号太真。遂纳入后宫,册封贵妃。杨贵妃色艺倾国, 深受宠爱,杨家兄弟姐妹亦因其荫,受封赐爵。因杨贵妃爱吃荔枝,玄宗敕各省贡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杨玉环得玄宗赐浴,到长生殿乞巧盟誓,共誓君妃情笃、永世和谐。玄宗终日沉湎酒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贵妃诞辰,欢宴骊宫,翠盘艳舞,赢得君王擂鼓助兴。可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这一对美好的姻缘被迫拆散。

为了挽救大唐皇帝的命运,杨贵妃挺身而出,马嵬坡上毅然就死,做了安史之乱的替罪羊。后战乱既平,移师回銮,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玄宗昼夜思念,广求方士搜寻玉环魂魄,果得玉环于海上仙山与玉环梦中相会。

 

附:                                      梨花颂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二、黄巢与菊花诗

不第后赋菊

[ 唐 ]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为了打击唐王朝的实力,黄巢领导的起义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四越长江,两过黄河,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方阶级,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附: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张艺谋

主演:周润发、巩俐、周杰伦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宋人刘是之的《刘氏杂志》记载,五代时有一个高僧法号翠微禅师,这个人就是黄巢。

张端义在《贵耳集》记载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

陶谷在《五代乱离记》记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

邵博在《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舍之。邵博还谈到,他曾多次至南禅寺游览,见壁上画有黄巢服僧衣之像,其状不逾中人,唯正蛇眼为异耳";寺中"更有故写真绢本尤奇,巢题诗其上

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卷五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西京是河南省洛阳市


  

[ 唐 ] 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天津桥为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的七天建筑之一,始建于隋,废于元代。初为浮桥,后为石桥。隋唐时,天津桥横跨于穿城而过的洛河上,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正西是东都苑,苑东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正北是皇城和宫城,殿阁巍峨,桥南为里坊区,十分繁华。天津桥上有四角亭,桥头有酒楼。唐代曾将天津桥地段的洛河分作三股,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其北是黄道桥,其南为星津桥。命名依据的是天文学名词。


                            七律·吊罗荣桓

毛泽东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是十大元帅中最早去世的一位。他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风风雨雨革命一生,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12月19日,毛泽东亲自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深深地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开始跟随他的“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的奠基人”之一的元帅三鞠躬。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几天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泽东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评价和痛惜之情。


 三、吴梅村的《圆圆曲》


《圆圆曲》是清初诗人吴梅村(江苏太仓的大才子)的诗歌作品,同时也是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的七言歌行。写于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初。在作者由明入清后八年。诗的历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而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所部农民起义军向北京发动了猛烈攻击,明廷在军情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最后才决定将驻防于关外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撤回保卫京师,当吴三桂军行抵河北丰润时,北京已经陷落了,并且得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消息。吴三桂驰返榆关,准备向起义军投诚。传说因为他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掠,才愤而投清,并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大战中,起义军失利,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因为一个女人造成的这一历史的骤然变化,使本来走向胜利的起义军归于失败,终于导致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建立。

该诗因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而为部分武侠读者熟悉,尤其是其中两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广为流传。


  

吴梅村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陈圆圆,苏州(古称吴门)人氏,字琬芬。生于邢家,起名沅沅。年幼丧母父亲将她寄养姨爹陈家,改圆圆。姿容俊美,能歌善舞,誉名苏州。14岁时,姨父母遭乱身亡,圆圆沦为红尘名妓,被嘉定伯周奎买来献给明帝思宗,因国势低落,思宗忧国,不纳。吴三桂慕陈圆圆人才,以千金聘娶。闯王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陈圆圆被闯王麾下的大将军刘宗敏强占为妻,后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将陈圆圆复又夺回。吴三桂驻守云南时,陈圆圆被封为正妃,深受宠爱。吴三桂病故之后,清王朝下旨,灭吴三桂九族。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马家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岑巩县水尾镇,全寨230多户人家,人口大约2000人,全都姓吴。

马家寨人是高邮人吴三桂的后裔,全寨人都会说江苏高邮话。

马家寨的人并不是姓马,而是清一色的姓吴,取名马家寨是为了一,纪念吴三桂的军师马宝,他一路保护陈圆圆逃难至此,历经千难万险。二,掩人耳目,躲避清廷的追杀。在军师马宝的掩护下,以声东击西、金蝉脱壳的妙策,才使陈圆圆及子孙避开清军的巡捕视力圈,进入思州龙鳌里后,化整为零,分住各寺庙。陈圆圆住天安寺,马宝住鳌山寺,吴启华住厢子屋。为确保安全,抚育吴三桂的子孙,陈圆圆削发为尼,改名寂静,字玉庵。马宝出家当和尚。陈圆圆和马宝都修道至终。陈圆圆死于耄岁,马宝殁于上寿。


奉天玉大和尚(1606-1675),夹山寺僧人。根据传说,其即李自成。圆寂于夹山灵泉禅院,葬于夹山寺西坡,在奉天玉大和尚墓原址上现建有闯王陵。

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1645年神秘消失。

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湖南常德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叫“奉天玉和尚”。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察,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