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曾国藩传》读后感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市委编办 发布时间:2020-09-14 10:51
[字体:  ]

樊佳佳

根据机关支部读书活动安排,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分享读书体会,这本《曾国藩传》是我推荐阅读的,以前对曾国藩的了解大多比较浅显和碎片化。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机关支部读书活动我选了关于曾国藩的传记,想通过阅读个人传记的形式充分了解曾国藩的一生。市面上写曾国藩传记的版本有很多,选中萧一山这个版本主要看中他的权威性,萧一山是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徐州人,一生专治清史,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二十余岁凭一己之力完成了《清代通史》上卷六十余万字的皇皇巨著,震惊史学界,受到梁启超等学界前辈的交口称赞,于不惑之年撰写了这本《曾国藩传》。
     这本书主要从曾国藩的家庭环境、学问成就、思想体系、品行修养、仕途政论、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洋务救国等章节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但由于萧一山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又是一个研究清史的历史学家,所以整本书从精神与哲学层面着墨较多,理论性比较另外作者大量引用曾氏等人的原文,所以读起来有些晦涩拗口。全书共306页,其中萧一山写的传记仅仅165页,剩下的部分全部都是附录。虽然这本书是人物传记,但是通篇读下来还是主要以议论为主,间杂说明和叙事

整本书满是对曾国藩的美之辞。究其原因首先是他作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官场上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主办洋务,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许许多多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军事家、伟人都十分敬重和赞誉曾国藩,把《曾国藩传》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毛泽东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无缺。据说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平生只服曾文正公。同样萧一山对曾国藩的赞美和评价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二点原因我觉得可能与萧一山也推崇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有关,书中35页第三章学术背景中,萧一山说“中国文化导源于孔子他的道理是‘中庸’”,第四章思想体系中也有“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惟一无二的真理,只有中庸的辩证法和辩证的中庸论了”这样的描述,为什么曾国藩被称为“圣人”和“大儒”呢?萧一山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他认清楚了中国文化的正宗。”萧一山十分推崇曾国藩,书中第三章53页给出的解释是“就因为他能绍述孔子的真道,合学术事功而为一,内圣外王,有体有用。即论学术成就,业已为二千年以来不可多得之人物,瓣香亭林,而超乎亭林,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伟人”。所以在曾国藩有争议的话题上萧一山依然用中庸之道的理论为他辩解曾国藩有个“曾剃头”的长沙开审案局因为杀了太多的所谓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号。杀错的人有没有呢?有。当时长沙的知府叫苍景恬,他写了一份回忆录,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就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说明曾国藩在“剿匪”过程中非常残暴,在书中第四章思想体系第73页中,《嘉言钞引》这样描述曾国藩“攘臂越俎,诛斩匪徒,处分重案,不复以相关白”。萧一山对此解释道“他用法从严,非漫无条件,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求合乎时势之宜,自然仍是中庸了。”萧一山依然用中庸之道为他辩解,认为曾国藩以严刑治理土匪,以仁义对待国家百姓但是这样的解释能否得到一般人的谅解呢?答案是不会。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似乎是对曾国藩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立功立德立言,待人至诚,胸径豁达,廉洁自律,心怀大义,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勤奋好学知耻后勇,天资不算聪颖从“比贼笨”这个故事就可以略知一二,但他坚持不懈,十六年寒窗苦读,前六次均告失败,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

曾国藩友于情笃,至性过人。他是兄弟辈里排行老大一共有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藩对弟弟们可谓尽其心力以教导,本书中第一章家庭环境中他写给弟弟的诗和书信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弟弟们不仅仅是感情上的维系,尤其在德业方面的督责,曾国藩写的家书大半是“致诸弟”的,为学治事、处世接物,无一不悉心教导,特别注重孝友耕读、绵延世泽。

曾国藩广纳贤才,门徒众多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他屡屡上书举荐部下,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曾国藩一生勤俭节约,在他看来,“骄”“奢”“逸”三字是败家之道,“勤俭”则是传家之本。居官数十年,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又告诉儿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并要求几个女儿出嫁的嫁妆都不能超过200两银子,对于子侄辈,他时时督促、谆谆告诫:“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与四弟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曾国藩不愿多寄钱、物到家里,总是害怕长辈太奢侈了后辈太放纵,钱多了必然会染上骄横的习气。曾国藩希望兄弟们能为祖宗留一点未来的恩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认为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其他办法。

纵观“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勤俭节约,两袖清风;他刻苦读书,勤于钻研,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他革新了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的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获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他的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在平淡的家常事理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用他恢宏一生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

对曾国藩的评价,世人也是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是“中兴勋臣冠”,用“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这样的赞美之词颂扬他,有人痛骂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汉奸”“刽子手”“曾屠夫”,也有人评价他“褒之则为圣像,贬之则为元凶”。言罪者认为曾国藩效忠清王朝,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镇压太平天国,治理匪乱时滥杀无辜,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服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批判者认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没有变更封建腐朽的制度,只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终究是失败的。我认为评价任何一个人物都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放在当时的大环境来分析判断,太平天国信仰的是西方的天主教,属于舶来品,太平军所到之处都会大肆毁孔庙、祠堂、道观,并大肆焚书,当时太平军颁布的政策是“凡读书者死,藏书者死”,这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完全颠覆。更为要命的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腐朽不堪,苛捐杂税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太平天国代表不了进步势力,也代表不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太平天国难道真的会比清政府更好吗?在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有一句很中肯的评价:“曾国藩究竟有没有让时代进步尚待商榷,但曾国藩无疑阻碍了时代退步。”在天津教案中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曾国藩被群嘲为“卖国贼”“汉奸”,我觉得这个说法也不恰当,详细了解整个天津教案的始末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就会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让当时清政府奄奄一息,此时法国的军舰已经开到了大沽口,鸣炮示威,目的不言而喻。曾国藩不得不做出妥协和退让,以杀一民众抵一洋人的做法,勉强平息战火,让清政府有暂时喘气的机会。无论是镇压天平天国还是处理天津教案,用“曾国藩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清政府江河日下腐败无能,国家的局势不是单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曾国藩不过是将他个人的能力发挥至最大化来减轻国内外的各种势力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倘若换一个人来处理,真的会比曾国藩更加高明吗?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只学习技术不动制度根基可以从书中第三章学术背景第四章思想体系中理解,曾国藩是一生致力研究儒学的“圣人”和“大师”,他的内心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样一位深深打着时代烙印的封建文化推崇者又怎么会变动制度根基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曾国藩能够放眼望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救国之道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曾国藩的一生波澜壮阔,尽管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国藩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颂扬和学习,曾国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与自己内心抗争的一生,更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抗争的一生。我们应该敬佩这样的伟大人物,更应该敬佩这种抗争的勇气。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书中的见解和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能有失偏颇,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