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科 刘炜
古“致良知”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今“立政德”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德于天下”,均为向上向善之道,殊途同归。不同时代思想的交辉相应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精魄。
一、王阳明的“圣人之道”
翻开《良知之道》,入眼便是“王阳明的五百年”,说起王阳明,就不得不提起他的阳明学说。《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因此,这里简单梳理下王阳明的一生,以便更好的领会“心学”,从而达到开题中所说的从“致良知”看“立政德”。
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在王阳明的弟子钱德宏撰写的《王阳明年谱》中有详细的记载。这里仅仅拎出几个关键的年份作为了解。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十二岁时,与私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这是王阳明追求“圣人之道”的开端。1506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在此时期,他有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体悟,史称龙场悟道。此后,在其追索“圣人之道”的方向上,王阳明学说逐渐发展成形,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心学”。1527年,天泉证道,留下心学的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至1529年,卒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
二、“致良知”的现实启发
通读《良知之道》全篇,掩卷长思,书本的知识确实艰深难懂,其中涉及“心学”的内容和内涵更是广博无穷,受限于个人知识的浅薄,这里就仅从“致良知”学说来分享下心得体会。大家应该都玩过连连看,就是找一样的图,那么从理解“致良知”这个层面上,不妨与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好干部做个连线,或许能看到一些端倪,收获一些启发。
“致良知”具有三个层面,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是“忠诚干净担当”,我们一一连接来看。
(一)本心—忠诚
“致良知”的第一个层面是“心即理”,解释起来就是说,心是本心,理为天道,天道与人至善之本是一致的, 本心就是天道在人本身的实在状态。我们再来看忠诚,入党誓词中就有一句话“对党忠诚”,什么是对党忠诚,就是坚定的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在党员心中存在的实在状态就是忠诚。
(二)自知—干净
“致良知”的第二个层面是“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致知与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两个意境概念的表达。致知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得其正”,良知则需心正,心如何正?以自知正心。通俗点说就是磨镜镜明。我们再来看干净,干净是指没有尘土、没有杂质,镜明也就是镜子干净如斯,对于党员,做一个干净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是不是就如前面所说的自知正心、磨镜镜明。
(三)践行—担当
“致良知”的第三个层面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比较好理解,就是知行一致,知而不行,为不知,知而行之,为真知。良知的具体表现就是践行。我们再来看担当,对于党员,有公天下之心,无公天下之行,就是无担当,拿着俸禄、占着位置,无为就是懒政,以担当践行本心、践行理想信念,才是知行合一。
三、“立政德”的具体方向
既然“致良知”的三个层面与“忠诚干净担当”相对应,那么结合当前开展的“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身为一名党员,一名机构编制工作从业者,更应在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中践行“致良知”而“立政德”。
(一)明大德,甘于坚定坚持坚守坚毅。
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中,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根本宗旨,坚守政治底线,坚毅意识形态,加强党性修养,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正心明德。
(二)守公德,善于创新创先创优创业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当前正处于机构编制工作的转型发展关键期,要通过编制资源的深度挖潜和有效统筹,破解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矛盾;通过“互联网+机构编制”的创新探索,实现“阳光服务”和“云服务”;通过党政机构的科学创先设置,推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行政职责的清单优化,提供清单式便民服务,打造服务型机关。“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各得其正”,用新思维创新创业,更好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在打造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中的服务保障作用,从而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
(三)严私德,勇于担当担责担心担忧
严私德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克己奉公。正人先正己,打铁自身硬。作为机构编制工作者,不仅要严控预防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严守机构编制“底线”和“红线”,还要有担当担责意识,挺在纪律面前,敢于叫板,有的涉及条条干预的一步也不能退,有的以简单要编制代替改革的要了也不给,更要有忧患意识,善谋全局,在担心担忧中虑远而谋近,积极推进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以公天下之心,行公天下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