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编办 发布时间:2018-09-07 10:19
[字体:  ]

权监办 聂龙盛

根据支部安排,我简要谈谈对《历史的教训》这本书的个人体会。这本书篇幅不大,但内容很丰富,引用的史实资料较多,有很多新颖的观点。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夫妇。威尔杜兰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世界文明史》,而《历史的教训》就是《世界文明史》的导读。《世界文明史》是一部1500万字的巨著,光写书就花了50多年。由于《世界文明史》卷轶浩繁,为了方便一般读者阅读,杜兰特夫妇在巨著的基础上,于1968年写作出版了《历史的教训》这一书。

全书框架很清晰,共13章。在开篇的第一章第一段,作者就抛出了一个的问题:研究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在接下来的第2章到第12章,作者从11个方面通过列举大量史实案例的手段,全景式的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并在最后一章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人类真有进步吗?与开篇相呼应,实质上也是对开篇问题的一个解答。书中到处闪耀着历史学家睿智的思想观点,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候获得的最大的乐趣。比如说,作者认为“人生来即是不平等的,所谓平等自由都是笑话,弱者要平等,强者要自由,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永远是弱肉强食。只有经济才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才会渴求平等;只有那些才智高超的人,才会渴望自由。”再比如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终极走向,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合体”等等,这些都是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益智良言。

通过读这本书,再结合自身的认知,有5个方面的感悟。

第一个感悟:人类很渺小,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我们要学会谦逊,学会充满敬畏的与大自然和平共处,不能为所欲为。

人类有记录的文明不过5000年,但恐龙统治了地球一亿六千万年。所以5000年对历史来讲,是很短暂的一个时期。我们也可以试想下,5000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人类又会是什么样?5000年后,如果人类还存在的话,他们也许会说,21世纪的人类还不能摆脱地球,他们有很多局限,即使飞行也是很短暂的,而且不会在其他星球上长期停留。也许5000年太长,而且将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知。那我们往前想100年,100年前,也就是1918年,中国还是中华民国,还是段祺瑞掌权,中国共产党还要到3年后才成立。这100年,经历了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战争,大跃进,文革,越战,改革开放。仅仅就100年,变幻之大令人迷眼,更何况成千上万年。所以讲人类历史很渺小,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间。

在人类诞生之前,自然就已经存在了。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就像当初恐龙想要主宰世界一样,都是不自量力的体现。人类今天所利用的自然资源来获得的经济增长,是在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挖下了一个又一个难以填满的陷阱!我们获得的利益只是暂时的,而失去的资源却是永久的。如果人类再不停止无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终有一天,人类要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当年在美国进行的“生物圈Ⅱ号”实验证明了:人类离不开自然。同样,面对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人类只能望而兴叹,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人类发明了汽车,使生活便利了,但同时汽车尾气所排放的各种有毒气体,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极地的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像马尔代夫这样美丽的岛屿随时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这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敬畏自然,否则人类会为自己的妄大付出灭绝的代价!人类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本去与自然相对抗。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去向大自然学习,才能使人类继续繁衍、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说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个感悟:力量的制衡至关重要尤其在社会改革方面要适度,不能过于激进,有时保守的态度也是很有价值的。  

在书的第五章中,作者提出“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一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新的观念应该被听取,因为少数新观念可能有用。但新观念必须经过异议、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这也是对的。这是新观念被允许进入人类赛场之前必须存在的预赛。老年人抵制年轻人,与年轻人刺激老年人,都是对的。经过这样的对抗,就像两性冲突和阶级斗争一样,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与运动。”

从字面上看,激进与保守是相对立的,是由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有些人就喜欢激进,并以此为乐,达到目的可以得到极大的愉悦感。有些人就是要保守,想要让一切事情都在掌控之中。但我觉得,让性格来左右自己的做事风格,无论是激进型还是保守型,都不够完善,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应该以更加理智的态度来确定自己行事标准。

一方面要把握大方向,如果你对于某件事的信心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有数据支持,那就完全可以激进的做事,承担风险去取得更高收益。而如果对于未知的、不经常接触的事情,采取保守的策略,投石问路就是很好的方法,避免自己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对所做的事情争取有更充分的了解,分析的更透彻,准备的更充分,判断就会更准确,选择激进还是保守就更不会犹豫,也会带来比较好的结果。所以说要激进还是要保守,不是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迅速反应,及时作出调整。当自己选择激进或保守措施后,事情的发展和自己之前的预期有差异时,一定要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要反复吃亏。冒进了,那就保守些;如果现在机会非常好了,那激进一些做事也无妨。但无论情势如何变化,一定要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所以说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太过激进,也别过于保守。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再联想到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我们党中央冷静把握经济大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底线思维,稳定社会预期,深化改革创新,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进展显著,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改革创新与稳中求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增加改革的难度。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进一步突破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确保“稳”、实现“进”。

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具有同样的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繁叶茂更加重要。在这里,稳中求进是老年人,改革创新是年轻人,经过这样老与新的对抗,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与运动。

第三个感悟:道德规范不可或缺。道德是社会运行的软规则,就像法律是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样,它充当着告诫者的角色,借以劝诫其成员团体

在国家治理中,道德与法律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就好比是一个企业里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本书的第六章提到“史识无多者强调道德易变,因此不当回事;史识丰富者则强调道德普遍,并断定不可或缺”。历史告诉我们,道德在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它是不断变化的。在当今社会,道德规范更是指引我们行为规范的明灯,它约束着我们的内心,在法律之外编织无形的巨网,指引我们成为自律、善良、诚信、真实、光明磊落的人。

今天,人们在享受着改革开放40年造就的日益宽裕的物质生活,也扼腕于社会转型期“人心不古”的诸多案例,我们喟叹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巨大冲击,看到了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炎凉世态,也面对着靠“比丑”博出位、高呼“色情无罪”的是非扭曲,还目睹了制售毒奶粉、地沟油、假疫苗的见利忘义。

每个时代都存在道德问题,但是,在这些少数不正常现象背后,还有不计其数的正常家庭,他们有美满的婚姻,男人和女人和善且恩爱,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着有苦有乐的生活。在我看来,这些“世风日下”的新闻恰恰体现了社会对道德滑坡问题的焦虑和关切,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善的坚守和对恶的批判。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一个人只有培养元气、巩固根本,身体才能充满活力,保持强健。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这个“本”和“元”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深入人心,正在成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一把宝剑,成为驱散道德迷雾、医治道德病痛的一剂良药。我们应该保持一颗信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沐浴着清风正气一路前行。

我认为,我现在的道德建设之中,们都缺少了一份“拼”的精神。从公民个人层次来讲,我们缺少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自我认知还不够。每个人应该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理解道德,掌握道德规范,并提高道德思想意识,从内而外、自然而然的遵循道德。从社会层次来讲,相关部门的道德宣扬意识不足导致的相应执法力度不够,而公民也没能主动的承担起对应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适当开展道德宣讲会、志愿服务活动等,为社会集体营造道德氛围,渲染道德环境,引导民众开展起以“守道为荣”的道德潮。而民众也主动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道德的重要性,带动家属遵守道德、弘扬国粹。在工作中,带动同事,以道德为骄傲,营造温馨、温暖的道德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团体凝聚力。从国家层次来讲,没有用来约束公民遵守道德的法律法规,公民产生了“我不道德也不犯法”的错误思想,致使道德产生了缺陷。要加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融合率,为道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改正公民“不道德也不犯法”的错误思想,教育他们要以道德为荣,以不道德为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鲁迅曾说过,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古今中外的名人,都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道德建设,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加影响着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第四个感悟:文明是合作的产物。我们人类进化过程的支配,也受到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考验。所谓生命就是竞争,生命就是选择,历史从来都是公平而残酷的,但合作也是真实的。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现代国家之间主要以合作为主。历史要求我们学会求同存异,不能你死我活。

我们知道,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国家间的利益对立是国家间竞争冲突的根源。因此,国与国之间,必须求同存异,寻求共同利益,促进合作。面对利益差异与对立,则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间竞争的准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当今世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产品生产不再由一个国家的企业独立提供资本、管理者、劳动力、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全部生产资源,而越来越多的只能是国际合作进行生产。在发达国家,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便逐渐消失,对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就成为一种外在需要。因此发达国家便向发展中国家寻求合作。而在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般较严重,劳动力往往只是一种闲置资源,这种合作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合作生产可以保证产品具有更低的成本,使资源配置在国际上趋于更合理。因此,合作生产实际上是对完全进口的一种替代。

第五个感悟: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要适度,个人的自由需要行为规范加以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度的自由并不是限制自由,而恰恰是保护自由。

作者在“政府与历史”章节中指出,“人类热爱自由,而在社会里,个人的自由是需要某些行为规范约束的,所以约束是自由的基本条件;把自由搞成绝对的,它就会在混乱中死去。因此,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秩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歧路亡羊”的故事?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杨子和众人出去寻找。当杨子走到一条岔路口的时候,他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歧路太多了,不知道选择哪一条才能追到那只羊。杨子在歧路前看到人生的受限,选择了这条路,就无法走上另一条路,所以悲从中来,号啕大哭。这个寓言说的是人生的“自由”。人生的选择是无限自由的,但是一旦你做出了某种选择,那么同时也就失去了其他选择的自由。所以,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

有一首诗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后面两句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每个人都梦想追求自由,但是世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所谓“追求自由”,在根本上仍然是追逐妄念,不可休止。一个念头满足了,随即又会产生另一个,如此奔波不停,一刻不得安歇。我们自以为在不断地“追求自由”,实质不过是不断地“颠倒梦想”。

我认为:自在比自由更可贵。如果说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自在就是“不论做什么都很安然”。自在之人看到了念头的虚妄,所以不再追逐妄想,而是随处安住,念念自在。这是真解脱,真清净。自在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长围绕?”无论你做什么,去到哪里,无论顺境逆境、荣辱得失,乃至生老病死,你的内心都随处安住,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由。对于“歧路亡羊”故事中的杨子来说,其实羊就在他的心里,走哪条路都是一样。随缘安住,自在而行!”

这里我大胆的给自由一个定义:自由是指由个人的意志做出选择,并为这个选择负全部责任的行为。我们再举个例子:讲一个犯罪情况。比如:我无故殴打了一个人,致其伤残,这是我的选择。此时,根据法律规则,我需要承担入狱罚款赔偿的责任。如果我承担了对应的责任,我的自由是受到了尊重的。如果我没承担责任,那么我的行为就不是自由,也就是所谓的“绝对的自由”。再比如我没想被人打残,而突然跑出了一个凶徒把我打残了,这不是我应当承担的结果,那么此刻我就是不自由的。这是从法理层面来理解自由,我们可以说所谓“绝对的自由”,就是行事者进行了选择而不去承担对应的结果的行为,这不是自由。真正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自由。

我们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无时无刻都要受到自然的约束和限制.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揭示人应该遵从天、地、道和自然的法则,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淘汰.如果一个人只按自己想的去做,不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不考虑造成不良的后果,就会脱离社会、脱离自然规律,就难以生存.如果一个人能遵从社会环境和自然规律,选择自己的做法,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人类所提倡的个人“自由”,人类的发展由这种自由而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我的第五个感悟:自由不是绝对的,不能为所欲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在,我们回到《历史的教训》一书开头的问题:研究历史,究竟有何用处?我认为,读史教人谦虚谨慎,从浩繁的历史知识中习得方法、习得经验、领悟心境,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根须深厚”的人;敬畏历史,你才能从历史的智慧中总结出立德、增智、治国、创业等历史经验的关键。坐着在书的结尾提到,“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贤哲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唱有跳,有雕有刻。历史学家不会悲伤,因为除了人们赋予人类生存的意义,他从中看不到任何意义。”

余秋雨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它很公平,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每个朝代的历史都真实与虚伪并存,和平和冲突共处,光明和黑暗共存,我们要做的,就是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过历史的尘埃,寻找那束光,带着我们走上正确的路。

我们学习历史不应当仅仅当成事实、年代和帝王将相的资料堆积,也不能仅仅当作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要准备,而是应当作为我们精神、道德、技术等各方面遗产的传承,其目的在于扩大人类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

历史就是传承。今天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在创造历史,如果你在刷剧,那可能给优酷或爱奇艺贡献几次点击,增加了点统计数据。你写了一篇文章或敲了几行代码,那你就可能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如果你参与一件影响人类的大事,那么你对于人类种族就是有益的。

到这里,作为一名党员,我把这本党员推荐读物看完了。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感受,面对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事,我们可以稍微保留点耐心,看看他的历史。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读书体会,由于本人一方面历史知识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思想境界水平有限,还是不能完全领会作者提出一些观点时候的心境与意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