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从世界看中国》——印象与启示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市编办 发布时间:2018-11-07 17:10
[字体:  ]

《从世界看中国》——印象与启示

刘社教

(根据PPT内容整理)

 

提纲

三印象:1、精炼的书名

  • 特别的内容
  • 高龄的作品

三启示:1、学无止境,思想常新

2、笔耕不辍,释疑断惑

3、专业不限,三面贡献

正文

印象一:精炼的书名——《从世界看中国》

1、“世界”:埃及、希腊、英国、法国、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土耳其、伊朗、意大利、印度等。

2、“看”:反思。

3、上册扉页:“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周有光 2001-01-13,时年106岁。”

4、P632:“由于我们长期很少跟世界交流,我们看到的都是中国,很少能看到世界。从中国看世界,往往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5、P275:“封闭产生安全,安全产生懈怠。”“封闭产生自满,自满产生落后。”

 

印象二:特别的内容

不是一部纯粹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部常见的文学作品,是一部论文与杂文的汇集。分成五大板块:走进全球化、传统和现代、读史散篇、百岁忆往、语文与文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等诸多领域,尤以文字学和文化学居多。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国内的,有世界的;有师长、好友的,有家人、亲戚的;有口述记录整理的,有平时所见所闻所思的。

 

印象三:高龄作品

全书共114篇,除了29篇没有注明写作时间,其余95篇中69篇是84至99岁写作的,26篇是百岁后作品。最晚的作品是本书出版的当年(2014年)写的,时年109岁。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通贯整部文萃。

 

启示一:学无止境,思想常新

1、P766:“周先生真是一位生命不息、思考不息的智慧老人!”

关注发展,关心变化。

2、P763:“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协作。”

3、P559:“看完报,要问自己:今天哪一条新闻最重要?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首先查百科全书,得其大要。”“偏食病不利于保护健康,偏读病不利于发展思维。”“‘终身教育,百岁自学’,是我对自己的鞭策。”

4、P759:“事实上,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是同年龄段学者中成果最丰硕、知识最渊博、工作最勤奋、思想最新潮者之一,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5、P564:“阅读古今中外书刊,随时笔记一闻一得,活跃了我的独居。”

6、P566:“我下笔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一番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力戒以讹传讹。”

7、P567:“如果一时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也只要正襟危坐,闭目静思,就能渐渐恢复正常的独立思考本能。”

8、P251:“知识是逐步积累、不断更新、永远前进的。”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启示二:笔耕不辍,释疑断惑

1、P561:“我糊里糊涂活到100岁。许多人问我长寿之道,我说不出来。我想,我老来读书、写杂文,实行终身自我教育,这或许就是我的长寿之道吧。——2005年12月18日,时年100岁”

2、P440:“自从85岁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个人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整个世界不断出现的变化。”

3、P696:“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写成了两本书,大约40余万字(83-84岁)。”

4、P556:“我把部分读书笔记写成短篇文章,自己备忘。并与同好们切磋。”

5、P159:“建设现代化的国家,不能只靠传统文化,必须主要依靠吸收和发展人类共同创造的科技文化。”

6、P560:“我在85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家读书、写杂文。所谓杂文就是我专业以外的阅读笔记和与朋友的谈话。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我专而不博,缺少基础知识,离休后要赶快补充。我主要补充历史和文化。我有许多朋友,八九十岁的、四五十岁的、二三十岁的,经常来跟我聊天。从他们的聊天中,我吸取营养和乐趣。这里的文稿,多半是聊天的记录。”

7、P251:“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

8、P376:“刺客列传和现代恐怖”

 

启示三:专业不限,三面贡献

1、P139:“从经济学改为语言文字学是偶然,从语言文字学改为文化学是必然。”

50岁前(1955年),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 。

2、P145:“福利是资本腹内的社会主义。”

50岁—85岁(1955年—1990年),调入北京国家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成为“汉语拼音之父”。

85岁—112岁(1990年—2017年),在家从事文化学研究。“双文化时代”:现代共同文化+本国传统文化

3、P129:“国际现代文化的精髓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4、P554:“这100年间,遇到许多大风大浪,最长的风浪是八年抗日战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颠沛流离20年。”

5、P555:“年轻时候,我健康不佳。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

6、1958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1982年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汉语拼音的推行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一 梵译汉译音的变化---唐音和普通话的差异

涅槃(唐音:ni er ba la)

瑜伽(唐音:you ga)

佛陀(简称:佛,唐音:bu da )

菩萨(唐音:bu da sa da)

僧伽(简称:僧,唐音:san ga)

般若(唐音:ba ni ya)

 

例二 唐诗读音的不同

 

春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莫教枝上啼。

                                                                  (唐音:ni)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P589:“书同文是中国的古老传统。”

语同音是现在努力的方向——普及普通话。截至去年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汉语拼音提供的便利功不可没。

8、P337:“拼音在电脑上发挥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9、P613:“拼音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不可缺少的工具。”“拼音是国内的文化钥匙,国际的文化桥梁。拼音正在帮助中国进入全球化时代。”

语同音、人名和地名字母音译的统一。

 

 

附录

  项脊轩志   明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