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看中国》读后感
方 旷
自从机关支部为全办党员干部购买了《综合案例学党纪 这些“红线”当警惕: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党纪新规》、《枢纽:3000年的中国》、《良知之道:王阳明的五百年》《从世界看中国》等6本反映党风廉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书刊读物,开展月读一本书活动以来,我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周有光老先生85岁退休以后陆续写作汇编成集的《从世界看中国》这本书。刚刚刘主任给我们作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辅导,让我对这本书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收获。下面和各位领导同事交流汇报一下个人感想,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周有光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学学家,文化学者,85岁高龄退休以后,不像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而是退而不休,笔耕不辍继续思考国家社会的发展。这本书涉及面很广,文化、思想、历史、政治、教育、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有。而从文章编排上看,则是上册分为走进全球化、传统和现代、读史散篇,下册则分为百岁忆往、语言与文明等章节。从行文轨迹上看,我们发现,周老先生写文叙事先写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从西方转一圈再回到中国,回到中国后则回顾了童年往事,分析了现在。
我突然想起来了2000年的时候,著名学者余秋雨跟着凤凰卫视去希腊,伊拉克等地时,凤凰卫视同步播出的一部历时4个多月,跨越4万多公里,踏遍全球10个国家的世纪力作《千禧之旅》,带引观众重游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和三大宗教发祥地,并出版了一本日记体散文《千年一叹》,细细品味书中的见闻和感叹,让人收益颇丰;我记得文中有一段话,说是西方学者在研究文化的时候,由于其固有的西方种族优越感,会率先研究西方文化,研究到后发现西方文化没有根,转而研究印度文化,紧接着发现印度文化出现断层,古印度和当下印度却又不是同一种文化,最后转向中国,进而找到了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梁漱溟先生在其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其核心观点就是中国、印度、西方文化的“三个路向”,与风起云涌的新文化派不同,他力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了西方文化的短处与问题(当然也有长处),中国文化的特点与长处(当然也讲到短处),并认为西方文化要转向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转向印度文化,最后认为未来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
而周有光老先生在本书上册第68页《人弃我取的大城市》这一篇中写道,美国人到中国来一趟旅游,回去就能写一篇学术论文,可见华夏文化之丰富,美国人在弘扬华夏文化。同时,周有光在《从世界看中国》这本书上运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文化这两个字,这也就引申出我的感想,那就是文化自信。
无论是封建时期各个朝代创造的领先于世界的优秀文化,还是朝代末期外族侵略华夏,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始终都能以强大的融合力和自愈能力迅速恢复,不曾断层,说到底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优秀性在支撑整个民族在不断发展。
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强调,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底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那么如何树立文化自信?怎样发展高度自信的文化呢,习总书记给过答案。
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立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文化风采。
二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亮剑,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抵制错误思潮。加强阵地意识,抓好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特别是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巩固壮大互联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近期一段时间,网络上竟然出现了一大批“精日”现象和“精日”言论,比如就是这几天湖南城市学院大一新生王栋公开发表辱华精日黑军训的言论,再有厦大女研究生、党员发布“精日”反华言论 ,等等,招致广大网友一致批评,受到学校的严厉处分。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的确是有一小部分人缺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外国外族面前自矮一截,没有站稳中华民族立场,成为万众唾弃之人。也告诉我们,树立文化自信还是有一段路要走,外族文化侵蚀、破坏民族自信的危险依然存在。我们要牢固树立自身优秀的文化自信,敢于同矮化丑化的文化自卑作斗争,坚定维护民族的团结统一。
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反映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大国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
最后,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我的感想体会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