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当今,我们如何学习孔子

浏览次数: 作者:池州市编办  信息来源:池州市编办 发布时间:2018-11-09 14:22
[字体:  ]

当今,我们如何学习孔子

---《孔子》读书心得

徐双全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截止2017年12月31日,中国已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袁仁琮著的《孔子》一书,运用历史小说的形式,用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再现孔子的一生。他说希望《孔子》书中的孔老夫子是一位思想高深、胸怀博大、无比睿智却又可亲可敬的老人。《孔子》一书我读了几遍,对孔子一生的有了粗略的了解,对于体会怎么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一、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本宋国人,其曾祖始迁于鲁。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氏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妻亓官氏生子。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孔子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

51岁: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至69岁:孔子历游卫、曹、陈、宋、蔡、郑、楚诸国,居卫最久,陈次之。

69岁:孔子自卫返鲁,修《诗》《书》,定《礼》《乐》,作《易传》。

72岁:作《春秋》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综观孔子生平,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孔子出身甚微,不过一羁旅之臣,并非世族,而且是庶孽,是比庶民略强的士族。

二是孔子教学甚早,《礼记.檀弓》记孔子葬母,门人助葬,其时孔子公二十四岁。

三是孔子政治生涯甚短。孔子政治生涯,在五十三岁时为鲁司寇,堕三都。

四是孔子游历地甚少。孔子周游列国,只到过周、齐、卫、陈等国,未超过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

五是孔子著书甚迟。自卫返鲁后,始删定“六经”,其时已69岁。

二、孔子的著作

孔子有没有著作呢?据孔子自己讲述而不作,我们自然不应该说他有著作。然则后人说孔子删定“六经”是造谣的吗?其实亦不然。“六经”虽然都是旧日所有,经过孔子的手,便成为孔子的“六经”。所以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亦未为不可。

(一)《礼》。《礼经》就是《仪礼》十七篇,讲的是仪注,大约是一种官书。孔子教人,大概是一面习这些礼仪,一面讲礼的精意。讲礼的精意,散在《论语》《礼记》等书内。

(二)《诗》与《乐》。《史记》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故日:"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对于《诗经》的功劳不再删诗而在正乐,即孔子把从《诗经》中选出的三五百篇谱出乐谱。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也是今天的文学音乐合为一体。

(三)《书》。《书经》是孔子从许多古书中删选出来。《尚书纬》说孔子求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而定近,可以世法者,百二十篇。

(四)《易》。《易经》是孔子述而作,现存的《易经》,除卦辞爻辞为孔子以前旧本外,其他皆孔子所作。《易经》是孔子哲学理论的总汇。孔子以前的《易经》,仅有六十四卦。《易经》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自孔子始。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五)《春秋》。现存的《春秋》,完全是孔子作的,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在《春秋》一书中。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三、我们向孔子学习什么?

我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界的风云人物梁启超这样说过孔子:“他发达的径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学步。所以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做人类的模范。我们和他同国,做他后者,若不能受他这点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负自己了。”

孔子已经离开我们2569年了。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永存。今天,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呢?个人认为主要是学习:

 一是学习他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孔子为天下无道混乱而忧心忡忡,为黎民百姓生灵涂炭而内心焦虑,他要做拯救天下的人,推行自己的“仁爱”和道德治国的思想,渴望建立一个“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同世界”。他呼吁统治者要“爱民”,减轻百姓负担;他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追求平均财富、人心安定与社会和谐。他心怀天下,充满了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清代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民族的未来。学习孔子,就要用我们的行动,爱国爱社会,用每一个人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二是学习他“仁者爱人”的与人为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并影响了以后的中国人。儒家学说思想的核心是“爱人”。爱人,就是要求我们心地善良、心存善念,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甚至关爱陌生人。孔子是个富于同情心的人。看见别人失去了亲人,他也跟着难过;看见身穿丧服的人和盲人,他都要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表达同情。虽然自己贫穷,但看见有穷人办不起丧事,他都要拿钱出来帮他们。孔子胸怀宽大,善于换位思考。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我们能够视人犹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他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能够将心比心,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在孔子看来,我们行仁爱讲道德,不只是为独善其身,更重要的要“兼济天下”。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在成就自己中去成就别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是学习他“学之不厌”、“发愤忘食”的勤奋好学。孔子不是天才,他的知识来自于勤奋好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认为,他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只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孔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的话,他们是勤奋好学的人。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

四是学习他“乐以忘忧”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我国著名思想家胡适先生曾经精准地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知其不可而为之”说的是孔子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决绝;“亦不知老之将至”说的是孔子的乐观精神,不管是岁月走远年华易逝,孔子依然像个年轻人,始终精神饱满充满斗志。孔子的一生,处处充满了挫折。年幼丧父,年少被阳货欺负,成年后从政理想破灭,周游列国倍受冷落。屡屡遇险,被别人说成是“丧家狗”,无论是处于何种艰难险阻之中,孔子都能镇定自若而“弦歌不绝”,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是学习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不耻下问”。子贡曾经说孔子“圣人无常师”,也就是说,孔子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他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从来不摆架子,任何人有他不知道的知识,他都要认真去求教,哪怕是孩子,哪怕是弟子。 孔子的谦虚,并不是虚伪的表演,而是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他告诉我们,知识的海洋无穷无尽,骄傲自满恰恰是无知的表现,只会让自己固步自封,无法进步。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告诉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

六是学习他君子“有过即改”善于内省。在学生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是无所不能的老师。但孔子不这样想,孔子认为,人人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有错就要改正,这样仍然不失为一个君子。孔子欣赏颜回的“不贰过”,不再犯第二次错误。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意思是,有了错误而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错误。相反,“过而改之,是不过也”,犯了错误及时改正的话,那就不会再犯错误了。孔子一方面欢迎别人批评自己,另一方面也经常反省自己。用曾子的话说,“一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对照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七是学习他“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财富观。孔子很穷,他也想做个有钱人,孔子地位卑贱,他也想做官。《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名利地位,是人之本性。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得到它。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富和贵,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若不是按正道所取得,这样的富贵是不应该要的。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假如不是按正道来摆脱贫贱,那宁可不摆脱它”。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对于我来说,就像易散的浮云一样”。孔子告诉我们,要正确地面对财富,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它。

八是学习他多才多艺的综合素质。孔子身体强健,在春秋时期,能活到七十多岁,已经是高龄了,这得益于孔子平时的体育锻炼。孔子在学校教授“六艺”,既有文化知识,也有艺术类课程,更有射箭驾车等军事技能。孔子喜欢音乐,更是个造诣深厚的音乐大师,他弹琴技术是大师级别,作词谱曲的水平更高,他编订了《诗经》,为了更加易于传播,他可能为诗经中的诗谱过曲子,他整理了《乐》,他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总之,孔子的思想,就像浩瀚的大海,他给我们的,一辈子取之不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