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枢纽》有感
权监办 张蒙蒙
根据支部的安排,由我跟大家交流读书心得,拿到《枢纽》这本书时,我有点懵了,再厚一点儿就赶上《辞海》《汉语字典》了,随手翻翻,字体不大,有50万字,内心隐隐担忧,仿佛在看学术文献,应该是一本很好的“睡前”读物。粗略地读了一遍,读了一遍之后才发现这本书读不下去的原因,是因为绪论部分把我们吓到了,如果大家读的话,可以选择先跳过绪论部分,或者先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读,这样逻辑认识可能会比较清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来“读历史”潮流流行起来了,我们这半年读的从《王阳明:良知之道》、《历史的教训》、《从世界看中国》到《孔子》,各种史学类著作成为畅销,可能大家会问,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要读历史呢?不是应该更好地展望未来吗?其实这个问题楼下的保安就可以回答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里去?”,看似普通的三个问题,其实是三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你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你对未来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目标怎么设定呢,那么你就要充分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
作者施展,青年作家,目前在外交学院任教,本科读的是工科,中途转了文科,最终拿到了北大的史学博士,这本书他酝酿了8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用作者的理科逻辑来解说中国历史,有些篇章通过设问方式,比如“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什么呢?”。就像书中刘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写的序中所说,作者试图在一种新的全球史视野下,重新理解传统中国以及以中国为文明核心的东亚世界的历史,并把这个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相遇作为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本书从空间和时间上来梳理中国历史,空间上中国分为7种主要的地理(中原、草原、过渡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时间上是从封建社会、豪族社会、平民社会,其中7种主要地理以及封建社会、豪族社会和古代平民社会构成这本书的上篇,下篇是现代平民社会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作者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是“中国因加入世界秩序而崛起,世界秩序将因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的加入而被重新定义”,无独有偶,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所说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都足以说明中国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交流不那么枯燥,我从中国崛起、空间和时间三个部分来分享读书心得。
一、中国的崛起
说到中国的崛起,我们来了解一下月初发生的孟晚舟事件,孟晚舟是谁呢,她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之女,现任华为公司的CFO(首席财政官),在加拿大被逮捕,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单凭美国一面之词,就无故扣押一个中国公民长达10天,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这还不算,就在12月中旬,日本政府突然决定:将华为和中兴产品,排除在政府采购清单之外。这是继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盟国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后,又一个“做了一些决定”的国家。但是在华为公司的CFO被抓第十天,英国、日本等11个国家,6000万人,网络集体瘫痪,手机无法联网,连基本的打电话和发信息都无法做到。这中间的混乱可想而知,没有了网的今天,就像丢了大脑,开车只能盲开,联络只能靠吼,甚至连外卖都没法点。网友戏谑,他们的公共电话产业有了星星之火,都排起了长队。
那么,这一切到底跟华为CFO被捕有什么关系呢?那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5G网络,5G网络是第五代通信技术,在之前的有1G、2G、3G和现在使用的4G网络,1G、2G主导权在美国,中国在3G网络开始加入研究,有了蜂窝数据网和现在的4G。2019年即将推出5G网络试点,2020年将5G网络商用化。那么到底5G网络优点在哪里呢,我就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有很直观的感受了。5G网络的网速是4G网络的10倍,换句话说就是1秒钟可下载1部高清电影。为什么他们要封杀华为,是因为华为掌握5G标准话语权(2009年华为最早开始研究),也就是以后所有的使用者都要给专利持有者交税,也就是说以后苹果每生产一部手机,都要交一笔“专利费”。这也是华为最牛的地方,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完全可以解释美国为什么不顾脸面,扰乱通讯秩序,费尽所有力气来打压华为。
其实不止华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财富》杂志发布了“最受赞赏中国公司” 榜单第一的阿里巴巴,亚洲最大的上市公司腾讯,我日常使用的微信远超facebook,并购了IBM和摩托罗拉的联想,吉利汽车从八年前并购沃尔沃,相继并购几家公司之后,现在成为奔驰的最大股东。这些足以证明,中国力量已经崛起,中国的崛起让世界感受到了压力。
那么中国的崛起,跟中国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下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这本书的上篇,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和词汇都是我第一次读到。比如,“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超大规模国家,人口与财富,国土面积与帝国内部秩序,是解释中国超大规模性的两个原因。在讲述中国历史经历的复杂变迁时,作者提到了划分历史阶段的重要因素“社会结构”,从封建社会,到豪族社会,再到平民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深深的影响着帝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对力量关系。
二、从空间上来看中国历史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历史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中国和外国的历史有如此大的差异?读了此书,才知道这种差异,源于地理,地理的差异使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不同历史。
先有了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才有了人,有人了以后,才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活动,有了各种行为和活动,就会形成哲学思想和理论。当然有人说哲学是最高的智慧,是科学的科学,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但哲学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人来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主观的被大家所认识,如果只是客观存在,主观没能够被认识,那对于人的主观大脑来说还是不存在的。
这本书中介绍了大致分为7种主要的地理,分别是中原、草原、过渡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这几个地理都是我们都是比较熟知的。
中原主要是平原,经济以农耕为主,如最早的黄帝和炎帝,以及尧舜禹、秦朝、汉朝。正是因为黄帝和炎帝,所以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尧舜禹时期开始治水,治水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朝历代,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治水的国家,这么说觉得也挺形象的,中国一直治水,中国一直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比较方便治水,也形成了其他方方面面的大一统思想,比如中央财政等等;秦朝经过几代君王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度量单位、计时等等,到了汉朝,汉武帝赶走了匈奴,利用中原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军队强大的财政基础,使得中国强大,使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无人敢冒犯。
草原主要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比如很多厉害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蒙古等等,并且这几个民族还统治过中国一段时间。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养马牛羊,缺少其他的物资,既然不能生产,那为了生存,当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贸易,不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只能抢,当然开始的时候也不想抢光,抢光了就没的抢了,就是抢点就走,游牧民族也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统一,因为统一是需要条件和财政作为基础的。但到了秦朝和汉朝的时候,有的时候不能进行贸易,那还得抢,由于秦朝和汉朝的强大,分散的游牧民族抢不到东西了,这个时候就只能团结起来,组团抢,都是被生存逼迫。
过渡地带,这个地带就是中原和草原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带既有中原的文化和思想,又有草原的血统,组合起来就是文武双全,当中原比较动荡混乱的时候,就给了过渡地带的进行统一中国的机会,历史几位黄帝都是如此抢夺中原政权的。在统一了中原之后,虽然是武力统一,但统治还要文化和思想的统一,这时需要整合中原和草原两种思想和文化,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两种思想和文化,一种是失去中原的人心,一种是失去草原的武力,不管失去哪个最后都会改朝换代。
西域是中亚的区域,对应中国主要是新疆,此区域地理比较破碎,很难形成统一,也没有好的财政税收,所以要统治西域,就要靠中原的税收,进行财政转移到西域,来达到统治西域的目的,即使能够统治,不能是直接统治,也只能是间接统治。西域的商业贸易发达,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不管西域的政治如何更替,这里的商业贸易一如既往的繁华。
雪域高原对应的主要是青藏高原与西藏。雪域高原形成秩序时的关键要素,不是像中原一样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效率更高,而是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成本更低,这是高原资源稀缺性所带来的一个根本约束。雪域高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区域,它成了教权有机会独立于政权之外发展起来的唯一的地方,如藏传佛教,宗教作为最低成本的组织模式,成为雪域低成熟度政治的基本表达形象,形成小群体规模上政教合一的结构。
西南主要是今天的云南、四川、广西,西南由于大山林立,地理破碎,使得可以躲避帝国的统治,很多人不想受到帝国的统治就躲到此地,所以这里儒家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西南虽然较之中原地区交通不便,却更得风气之先,成为一系列现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基督教传入的一条重要通道。
海洋对于中国来说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这里的人靠海吃饭,对于他们来说海洋是他们的根本,历史的各朝各代都会有海盗,虽然海盗有些是别的国家的人,但主要是住着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尤其是明朝的海盗最为出名,当帝国打击海盗的时候,他们就逃到海上,在中国近代衰落的时候,他们为了生存就到了南洋。
三、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历史
中国各朝代的更替,上学的时候,课本上说是因为皇帝无道、思想固化、奸臣当道、外敌入侵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每个朝代的开国黄帝打下江山时,都是特别勤奋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后面继承的皇帝都是国家的大师教出来的,也是从众多皇子中选出来的,还是皇家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所以皇帝都是出类拔萃的,也没有哪个皇帝想把自己的江山毁掉,没有哪个黄帝想对不起他的列祖列宗。
每个朝代历史上,都有奸臣,历史记录的奸臣其实很难说谁到底是奸臣,谁是忠臣,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史官记载的时候都会不同,并且有的大臣其实明明知道会当奸臣,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说总不能让皇帝来遗臭万年呀,能做到皇帝信任的大臣,肯定各个方面都是很厉害,不学无术、光会拍马屁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的,就算是得宠的明朝宦官也是饱读诗书、万里挑一的人才。比如说清代的大贪官和珅,饱读诗书,一路做官做到最高,并且察言观色能力极其厉害,乾隆一个举动和珅就知道要做什么,深得乾隆的宠爱,乾隆愿意和和珅做一个千古流传的君君臣臣。其实乾隆也知道和珅贪污,但他更知道和珅忠于他,最重要的是能不动声色的办事情,办大事情。
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江山都是打出来的,对于上个朝代来说,就是外地入侵,当一个朝代在国力鼎盛的时期,周边的小国都是来朝贡的,哪敢打过来,只不过是在国内混乱的时候,才有机可乘,趁此机会夺取江山。所以如果一个朝代是正常的,即使受到外地入侵,也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真正的根源是财政因素和普世思想因素,按照现代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出了问题,国家和老百姓之间不能很好的平衡,导致了内乱,然后外敌趁此内乱打了进来,进行了朝代的更替。
1、财政因素
在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打下江山后,都会降低赋税,休养生息,这样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家生活有保障,自然不会想着犯上作乱,恢复前朝等等。这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国家降低赋税,人民越努力致富增加收入,人民增加了收入,国家的税负比率虽然低了,但税收的总量反而会增加,国家有钱了,就会有财力做别的事情,可以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做公共事业,做更好的国家保卫工作,外敌这时候谁还敢来入侵,都巴不得来朝贡呢,因为朝贡后,黄帝会赏赐他们很多东西,这样既不用打仗,也不用自己生产,何乐而不为呢。
但朝代发展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们富有,人口就会增长,人口增长后国家就需要更多的支出。如果这时候没有技术突破,没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引导经济增长,就会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候人口增长后,可能国家和人民的收支就会不平衡。当中国的某一个地区或者某几个地区发生天灾的时候,财政收入就会减少,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周边国家的需求,内部的人民为了生存就有产生动乱,导致社会不稳定,周边的国家为了生存就会来入侵抢东西。国家为了平叛战乱,就会增加税负,人民就更民不聊生,社会更动乱,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直到产生新的生产力,新的统治诞生,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
2、普世思想因素
在一个国家进行统治时,思想和文化是很重要,如果思想和文化不清楚,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方向不清楚,人民也就会很迷茫,不能利出一孔。当统一中原的时候,需要有中原的思想和文化,例如儒家文化。当后面草原入侵中原的时候,不管是中原胜利了,还是草原胜利了,思想和文化要是超越中原和草原的普世思想和文化,如果做不到,就会不稳定,有可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或者分裂之中,所以一般是中原和草原的中间地带会完成统一,就是过渡地带。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说儒家文化不好,但统治者实际统治的时候,其实是儒家、道家、法家综合使用,甚至还有佛家等文化,只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用儒家文化。其实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不见得真心信哪个文化,哪个文化有用就用哪个,没有什么固定的,不过古代人还是挺信自己的祖宗,就算在现代社会,也是要认祖归宗的。
就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很注重思想文化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读书体会,由于历史知识有所欠缺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