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心得
樊佳佳
根据支部安排,下面由我给大家讲解这本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正如同其书名一般,是爱与恨这两种情绪交织相合。或许正如白岩松所说,"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我们更能看清更多的问题。白岩松通过深入采访各界代表人物,带着思考去谛听,带着问题去交谈。力图从自己的近距离观察之中,剖析日本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忙碌一天回到家以后安静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并不让人惊讶。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每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孩子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这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其实,我们国家这些年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意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又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房剩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第三,日本的落语。书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日本的单口相声——落语。厦门也有一种古老的乐种——南音。日本的落语和中国的南音,同是民间曲艺演出的小剧场,虽已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却仍在变化的时代中寻找生存空间和传承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第四,饮食。关于吃,众所周知的有日本的拉面、生鱼片、抹茶,还有非常有特色的日本寿司。现在我们习惯将一些国家的食物用料理来称呼,比如日本料理、韩国料理,它们都具有一种将食物和器具完美融合的美感。就像书里说的,“日本的饮食是很在意仪式感的,不光在于味道,他们很注重食物的摆放和美,甚至切的薄片要用底下有颜色的盘子衬托出来。”现在比较喜欢关注各色各样的家居用品的人也很多,也都爱在淘宝上闲逛那些有特色的碗、盘子、茶杯等等,不难发现,带有日式风格的许多日常用品,已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好多女生的心头爱,而我们传统的茶具、青花瓷、漆器已经逐渐淡出生活,在年轻人眼里成为了“古董”。当然,或许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但这种美感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
第五,银色一族。千叶县的老人求职中心为不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找到重新就业的机会,开启了银色一族的“第二人生”。感觉被社会需要,是这些前来登记求职意愿的老年人最重要的理由。他们会有自己非常明确的工作意愿,而工作人员也会尽可能地按照老人们的要求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例如:自行车停车场的整理、公园清扫、垃圾分选、园木修剪等一些轻体力劳动,把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同时还能增加点收入,便成为了更愉快的事情。老龄化的问题每年都提,要不要延迟退休日期成了多方专家争论的话题,其实,我们也不妨尝试这样的办法,让愿意工作的老年人继续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继续发光发热,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应该低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合上书,仿佛跟着笔者的足迹粗略的游览了一遍日本,东京的樱花、京都的街道,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在脑海里。而不可忘却的历史也会像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里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样深深映在心里。没有人知道中日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或许在目前来看,任何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看法都缺乏依据。学会在存在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得过程中交往,是未来几年中日之间的课题。
聊完这本书,我想说说日本这个民族。
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和学习的民族。但他们往往习惯于加工改造别人的文明成果,而不擅长自我创新。因此日本文化的理论体系中借鉴转化的成分很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造成了日本人思想表象上的混乱和民族性格上的矛盾。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菊与刀》一书中深刻剖析了日本国民性格中的这种矛盾。其中这样写到:“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有许多西方学者因此称其为“精神分裂”的民族,但日本人并非没有自己的原则。他们对别国文化的学习,就往往带有民族特点鲜明的目的性。他们往往忽略了别的文明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对全人类最有益处的精髓部分,而汲取与他们民族早已存在的价值观相契合的那部分。对儒家的学习就是个绝好的例子。日本著名学者朝河贵一曾说:中国人并不使“忠”、“孝”、“勇”成为无条件的,而是设置一个凌驾一切之上的“仁”,作为行使“忠”、“孝”的先决条件。如果统治者不仁,那么人民起义反对他就是正当的。在日本,这些思想显然是与天皇制不相容的。因此事实上儒家思想在被引进时,“仁”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显而易见,根植在日本民族思想中最根本的价值准则就是实用主义。
这是一个从中国衍生出来的民族,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是同文同种,因为你永远不会在日本迷路,你可以从日本人的行为举止中发现古代中国所推崇的温良恭谦让。然而日本人暴戾的性格又会让你刮目相看。日本人做事总是有板有眼,总是有一个目标在激励其前进,这个目标以前是伟大的天皇,然而也可以瞬间变成占领军的麦克阿瑟将军。换做任何一个其他民族,这种转变都是罕见的。日本人骨子里没有主见,认定了的事情就会一直走下去,它们总认为总有一条路是通向未来的,并且这一切都是已经规划好的,遵从规则,并且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日本虽然经历数次将军的更替,但是天皇却从来没有被推翻过,甚至占领军也是借用天皇的权威才一夜之间降服了日本。这点就和中国不一样,中国历史经历一段时期就要改朝换代,皇帝的权威远没有天皇大,也许正因如此,日本人才对天皇如此一致的尊崇。对于美国人来讲,这简直是个奇迹,它们把权力巨大的天皇理解成上帝或者其他的神,然而日本的天皇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其实日本人的性格中所以的成分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原型。就拿等级制来讲,日本人讲究个安分守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得越级和僭越,日本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一样的社会准则。并且各个等级的人的身份终身确定,武士的儿女终究还是武士。其实中国一直也是等级制森严的社会,从周朝的鼎的分类就可以看到,各朝各代也基本沿袭下来。从对人的称呼上也可以发现中日共有的等级痕迹,而美国对人的称呼就没有那么多。中日两国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宗教的信仰了,日本人有自己的神道教(国教),而中国却信奉儒教,日本人至今还虔诚的参拜靖国神社,而中国人求神拜佛的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中国讲究的是仁与和,日本讲究的则是忠和义。两国都重视孝道,其实忠义仁和都包含在中国文化的精髓里,但是日本则更重视其中的忠和义。作者在叙述两国的文化理念的时候,更多的强调了二者的区别,实际上二者的共同处更要多一些,甚至是全盘的保留,只是日本因为地狭人众,各地的差异性更小。不像中国各地又有各地的差异。情义几乎是日本人处世的核心,尤其是对名誉的情义,武士道便是最经典的呈现。日本人总是处在忠和情义的冲突中,情义是用来复仇的,而忠则更多靠自杀来实现。历史上著名的四十七士完美的诠释了这点,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史诗,它在世界文学的地位不高,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却无人能敌。
日本人用有限的生命来报答无限的情义和忠,因为任何耻辱和嘲笑都会挑战无限的情义和忠,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会纳闷为什么日本人对很小的一下事情却反应异常猛烈的缘故。日本人经受的这种社会熏陶使他们对嘲笑极其愤怒。所谓杀人犯是杀害别人肉体的人,而嘲笑者则是杀害他人心灵的人。心灵远比肉体珍贵,因而,嘲笑别人是最卑鄙的罪行。甚至对于杀人犯,可以酌情体谅,但对嘲笑,实在无可原谅。因为日本没有受到俄罗斯的嘲笑,因而俄罗斯人的投降仪式与平日里的仪式无二,而因为美国极其嘲笑日本,因而美国战俘最受日本人的虐待。因为那是日本人对其嘲笑的报复。在美国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认为政府是凶恶的东西,而日本人却不容许外国人对他的政府有半点的指责,更何况天皇。
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由于生存不易,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相当强,这一方面使实用主义在日本民众的脑中根深蒂固,外在则表现为利益至上和日本传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民族在这种贫瘠中生存下去。另一方面资源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卑感深植在这个民族中,在表面上则表现为遇事容易走极端,情绪化的民族性格。这种对未来的不安定感造就了一种弥漫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悲观。在动画中则表现为宿命论的横行。这种压抑的悲观在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时期蜕变为消极厌世的情绪在日本社会中的抬头。人多地少,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低,造成日本的高自杀率。
日本民族对唯美精致异常执着,雅致的茶道和浮世绘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动画中,对唯美的执着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动漫动画人物造型。
日本这个民族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大地震中井然有序、从容镇定;对待科技精益求精、永不懈怠。
当然历史值得我们铭记,发动战争残忍杀害中国人民、右翼势力的抬头让我们对这个民族咬牙切齿,日本这个民族也有很多劣根性,包括对天皇的愚忠对战争的盲从对生命的漠视,这些应该被我们所摒弃,但是忠义勇敢从容不迫谦逊有礼精益求精永不懈怠善于学习积极创新这些优秀的民族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抛开对日本的恨,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日本优秀的部分来提升自我,才能长久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浅显理解和心得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