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市委编办 发布时间:2019-04-15 16:15
[字体: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事业科  孙微

根据支部的安排,非常荣幸由我跟大家交流《万历十五年》的读书体会。说来惭愧,最初听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并产生好奇,还是由于前两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万历十五年》是剧中反派大boss高育良的最爱读物。

读书前先了解了本书的作者,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美籍华人,教授、学者。《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1976年夏天用英文完成的,1982年中文版出版。《万历十五年》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整本书共7章约25万字,阅读的过程给我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黄仁宇先生的语言精妙至极,有趣易懂,将明朝的各种制度解释的淋漓尽致,对人物的描写也生动鲜活;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朱翊钧作为明朝制度中皇帝的代表,用位极人臣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写政治,用道德楷模海瑞写经济,用英明武将戚继光写军事,用独特的思想家李贽写社会生活思想文化,通过他们以点带面,展现了明代政治社会文化全貌,让读者立体感受那个时代。分析书中各个人物,我们可以一窥当时制度上的一些症结,及其对整个明朝甚至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下面先分析下书中的六个人物。

万历皇帝:活着的祖宗

黄仁宇从万历皇帝的角度出发,写出了明王朝礼制、宫廷教育、皇宫开支、君主制度、皇帝的感情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 1572 年登基至 1620 年驾崩,万历皇帝朱翊钧御宇长达 48 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史中所记载的万历皇帝,有过异于常人的发奋勤勉,有过为世人所称颂的励精图治,也有过后期长达三十年的处深宫不理朝政。万历皇帝九岁登基,由年少时的励精图治到后来面对群臣的无动于衷不上早朝,对张居正的态度从尊敬服从到厌恶唾弃,这其实都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生态的变化。朱翊钧的转变,不仅是明代,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王朝兴亡盛衰的缩影。

明朝比以往各个朝代都更加注重道德教化,就连皇帝也深受道德与礼仪的约束。万历皇帝从小受道德礼仪之教,刻板的制度一直压抑着人性,比如书中所描写的经筵制度,要求笔直端坐,老师可以提出批评,但是皇上万万不可以提出指责。年幼时,所有的奏折都先经过张居正,再由秉笔太监冯保做票拟,万历再照着用红笔誊抄一遍。皇帝的权力已经旁落,不过是被用来宣布的政治工具而已。

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也没能摆脱掉被控制的影子,他又落入文官集团。他被朝内的文官们所牵制,所有的决策都要听从于群臣,万历逐渐明白,自己虽是这个帝国中地位最高的人,实际上也只是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皇帝已经不是权力象征,而更像是一个职位,而恰巧这个职位只有一人任职。文官集团所需要的皇帝不过是一个牌位、一个象征、一个活着的祖宗,只需要他参加一些盛大的典礼或者祭祀,并不需要皇帝本人真正去做决策。万历对这一切感到疲倦和失望,他不愿顺从也不敢抗争,于是只能不再理会听之任之了。立太子一事让皇帝和满朝官员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而万历皇帝本人性格懦弱,犹豫不决,他与文官集团对抗的方式就是采用“拖”字诀,对外宣传无为而治。到万历晚期,我们的大明王朝实则已经积重难行了。

世间已无张居正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就不再设立宰相,首辅的位置实际就相当于宰相。张居正陪伴并教导万历皇帝长大成人,扶持戚继光进行军事改革,丈量全国土地,改革赋税……这一串的行动都表明,张居正确实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官员。虽然手握重权,但他在推行改革的时候也是步步为营,谨小慎微。他亲自写信给戚继光让他不要争功,把功劳让给别人;对皇帝也是毕恭毕敬,从不逾越礼节,虽然他不准许万历深入学习书法,但也是从为人臣子的身份进行劝导。

张居正一心改弦更张,想要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他本人认真办事,一丝不苟,亲自审核政府的账目,查究边防人马的数额,下令逮捕犯法的官吏,甚至设计各种表格的格式,规定报告的期限等等。他推行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这两条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制度,对以后的制度变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大刀阔斧,想以一人之力想改革国家的积弊,但他制定的许多法律,被文官集团视为放弃了古圣先贤的宗旨,企图以世俗的行政效率来代替伟大的儒家道德精神,而且他个人行为与提倡的行为相悖,攻击具有影响力的文人,触及了许多文官们的红线。他们对于张居正的参劾从未停止,但是万历认为张居正在自己年幼之际一直辅助自己有恩,并且给他颁发了太师衔。生前颁发这一头衔是绝无仅有的,开朝以来仅张居正一人。所以不管是能力还是道德水准,张居正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

张居正的政治手段也非常狠辣,对参劾自己的官员,他表面上说不予追究,实则这些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同时张居正也是有私心的,他位高权重,所以也谋取了不少私利,他死后被文官集团参劾,后被清算,从他家中抄出了大量的财产。这种私心也是他死后遭到清算的一大重要原因。

申时行:深谙人性的大学士

首席大学士,是离皇帝最近的官员,是所有文官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要具有极大的政治智慧和洞察力,对官场和人性要观察得极为透彻,才能坐稳这个位子。申时行是皇帝的老师,善于揣摩上意,长袖善舞,总能把万历哄得服服帖帖的。

他对官场看得极为透彻,他知道朝廷局势不佳,深层原因还是在文官集团,但他同时也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全体文官的互相合作,互相信赖,以至于精诚团结,众志成城”。若非如此,全国上下就会乱套。他对人性的解剖非常到位,知道文官集团具有“阴”和“阳”两面。一直以来的教育和当下的道德大环境让他们身上呈现出阳的一面,即为个人理想;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身上又充斥着阴的一面,为个人私欲。

知晓人性的复杂,加之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他采取了中庸态度,在文官集团与皇帝的矛盾中调和阴阳,在为首辅之时左推右挡,极力缓和文官集团和万历皇帝之间的矛盾,连作者都感慨他居中调剂的能力之强悍。他对现实有非常清晰地认识,知道帝国疾病缠身且无法大刀阔斧地改革。在他为首辅期间,王朝上下非常平静,批评者说他的政治生涯就像一张白纸,无可称赞之处。但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到他这里却是非常的平缓,这正是证明了他长袖善舞的能力,他甚至使大明王朝避免了一场战争。

在他上任之时,文官集团,也包括他自己,最大的期待,就是解决皇位的继承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铁了心要跟文官集团抗争到底,无论申时行如何居中调解,矛盾还是爆发了,申阁老不得不引咎辞职,抱恨而走。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刚正不阿的人,遵守制度和道德是他的信仰,甚至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在我看来,海瑞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缺点:太过刚正不阿。年少时海瑞的母亲以《四书》教导他,作为在圣经贤传下成长起来的官员,他极为推崇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而这个标准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海瑞是明朝文官集团“阳”面的代表,然而这个代表太过耀眼,过犹不及,成为了文官集团的阻碍,致使他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海瑞身上有着文人的道德清高,但是他又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的道德只是高悬于空中,对于社会的治理需要依靠法制。他太过于纯碎以至于脱离了现实,以自身的道德感来要求国家,用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清廉无私坦坦荡荡。我们说这样的人是值得赞扬的,可是这样的人也是活在理想世界与无限的悲苦里的。

海瑞是刚正不阿的法制践行人,是孤身奋战的制度卫道者,但他个人的意志力无法战胜整个国家腐朽的制度,仅凭一己之力,法制建设打破不了社会陈旧的道德建设。也只能抱憾而终。海瑞的悲哀其实是整个时代的悲哀。他是正直官员的典型代表,却只能做一些“镇雅俗、励颓风”的花瓶官。他的悲剧,就在于这个中央集权的泱泱大国——没有成文的详细制度切实去遵守,只是以道德代替法律治理亿万人民。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一位写入历史书教本的英雄人物。他骁勇善战,抵抗倭寇。戚继光建立了“戚家军”,他有纪律,设定连坐法,同样他也懂得鼓舞士气。

他有作战策略和指挥才华,配置鸳鸯阵,搭建12人的步兵班,他习惯把各种条件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斟酌,临阵前两天要求侦察连每两小时报告一次敌情,进行精确的时间计算。经常以伏兵致胜。

戚继光懂得政治形势,在国家重文轻武的前提下,他不去触碰国家的体制,只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设立后勤人员,不向朝廷申请武力支持,只是从府县那里获取,尽管这些武器质量较差,但是在当时的坏境里,这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戚继光的官场智慧也非常高,他首先是得到谭纶的赏识,使得他能够在福建和抗倭战争中贯彻自己的军事政策,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后又得到张居正的看重,其军事抱负能够进一步施展。而他本人也知恩图报,在张居正回籍葬父时,他派遣火铳队全程护送,给足张居正面子。

然而就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因为他在蓟州推行的整套措施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张居正死后,他迅速失势,虽平调广东总兵,但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最后被万历皇帝革职。他在贫病交迫中死去,而他的去世,也是的“我们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当政治、法制、军事抱负都无处施展,到了明朝后期,涌现了一批思想学家。李贽曾任姚安知府,后来离职独居在麻城佛院。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李贽的一生都相当的苦恼,他想要打破旧有的思想传统,却又没有找到新的思想体系,而自己是在传统思想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他要脱离旧有思想就等于要舍弃自己。他舍弃了家族,舍弃了正统的教条,可是他也找不到新的思想来让自己重生。他信仰心学,追求自由,却不能超然物外,一半唯心,一半唯物,在矛盾中无法创建新的流派,却也不想向传统思想妥协。

所以李贽在很多时候都是前后矛盾的,他有明确反对的事物,却不知道该在社会上倡议什么,不知道该引导众人去信奉什么。他在传统的道德伦理和思想体系中苦苦挣扎,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出路,最后只能在狱中写下“七十老翁何所求”之后悲惨离世。

李贽的挣扎其实也是当时社会思想系统的挣扎。“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大明王朝走到末路,思想受到束缚又何尝不是原因之一呢?

大历史观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是我对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最直接的理解。有点“蝴蝶效应”的味道。历史上每一个小意外所造成的后果,都要放到之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再去进行评价。“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就像是纪录片导演穿越过去一样,把当时的历史细节展现出来,然后又能从中折射出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所以读黄仁宇先生的作品既能看到历史细节,又能摸清历史脉络,集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

历史带给我们的思考

读完全书有一点惋惜,也有一点意犹未尽,想要多去了解一点,有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的明朝为什么走到了那一步,如今的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万历十五年》的一切分析都基于自古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地大人多。这也决定了任何治理中国的权力组织——朝廷也好,政府也罢——始终面临一个困难:如何在发展中维持稳定,在稳定中谋求发展。作者在自序中写道,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我觉得《万历十五年》不仅仅在剖析失败的原因,更是在寻求成功的路径。它所提出的问题,将继续伴随着中国向未来迈进,而每一代勤勉、坚忍、居安思危的中国人,都将学习历史的教训或智慧,上下求索,给出新的答案。稳定与发展的两难问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问题,在现代中国依然是国运攸关的根本问题。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们国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验证着黄仁宇先生对现代中国发展的乐观态度。

以上是我个人的读书体会,由于本人历史知识的欠缺和思想境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